[以家長之名 ]
( 在大學教書,經常聽到年輕人厭倦被人說「而家啲大學生點樣點樣」;每當有大學生抗爭又聽到批評「點解啲大學唔教好佢」.教了大學一些時候,感覺「大學生」這身份,越來越不好做,背負了不少矛盾的想像,也承受了社會不合理的寄望.在這個時候,當一個香港大學的學生,被法庭審訊,很可能要入獄,讀這段歷史,特別有意思.)
**********
從三藩市中心搭鐵路,三十分鐘就會到達柏克萊區。不少人認識「柏克萊」是因為坐落於此的大學非常有名,名氣除了因為學術水平高,還因為柏克萊校園在六十年代發生連串激烈的學生運動。
為了解柏克萊的歷史,我讀了好幾本書。1964 年12 月,這裏發生了名為「Free Speech Movement」的學生運動。當年大學制定政策,不准校園內舉行和政治有關的活動和講座,只准在校內舉行跳舞、划艇等興趣班,學生激烈反對,演變成佔領行政大樓事件。
學生領袖Mario Savio 當年向集會的千名學生說的一段話,被後世奉為演說經典: 「(大學)機械式的運作令你覺得惡心,你覺得不能再參與,你想把自己整個肉體擋在它的齒輪上把它煞停,讓操控機器的人知道,除非我們得到自由,否則會想盡辦法叫停它。」我在加州歷史館重聽這位學生的演講錄音,語氣的絕望和憤怒,令人印象深刻。
(There's a time when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becomes so odious, makes you so sick at heart, that you can't take part! You can't even passively take part! And you've got to put your bodies upon the gears and upon the wheels…upon the levers, upon all the apparatus, and you've got to make it stop! And you've got to indicate to the people who run it, to the people who own it, that unless you're free, the machine will be prevented from working at all!)
歷史書記載,警察要大半天才抬走了七百名示威者。校方調查過,發現學生運動得到全校過半數同學支持,而被捕學生背景多來自中產,讀社會科學或文科,而最令校方頭疼是,這批學生校內成績偏高。
此事後,柏克萊校方檢討了對待學生的處理手法。六十年代之前,大學校方視自己為「監護人」,它們有個拉丁文說法「in loco parentis」,意思是代父母管教學生,但經過這次,校方發現要把學生視為成年人看待。
讀到這裏,我覺得非常有趣,回看香港,不少普通市民仍覺得大學應該做家長,代父母管教大學生,這種in loco parentis 的思維仍然植根民間。學生幹了什麼事,就覺得是學校做得不夠,但其實,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大學要給他們某程度的自主空間。原來「代家長教仔」的想法,五十幾年前在美國大學已被視為不合時宜了。
Ming Pao Daily News
D05 | 副刊/時代 | 七齣好戲 | By 譚蕙芸 | 2017-07-17 星期一見報
whyvan123@gmail.com
(相片來源: 展覽書內頁)